落实改革要求 资本市场高校系加速“瘦身”

  新年伊始,即可明显感觉到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正在加速,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旗下的上市公司均在近日披露方案。

  早在2015年,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文件就提出,要逐步实现高校与下属企业剥离。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要求推动高校所属企业清理规范、提质增效,促使高校聚焦教学科研主业。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原则,校企改革拟分两步推进:2018年选取部分高校先行试点、总结经验,2020年全面推开,原则在2022年底基本完成高校与所属企业的改革任务。

  2018年开始试点之后,的确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拿出了改革方案,但真正落地实施并完成的案例并不多。若按照上述要求,2020年是关键之年,校企改革将会有实质性的、大跨度的进展。

  近期披露的高校改革案例中,将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无偿划转给地方国资的方式明显增多,无需交易对价,用行政的手段落实校企改革,阻力较小、便捷迅速。如山大华特2019年12月30日公告,山东大学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无偿划转给山东国资委下属企业。仅仅4天之后的2020年1月3日,高校第一股复旦复华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复旦大学拟将所持公司全部股份无偿划转至上海市奉贤区国资委下属企业,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更。在这所大学之前,仅有中山大学采取了类似方式,将达安基因的控制权无偿划转给广州国资下属企业,其最早披露的时间是2019年10月。

  在山大华特、复旦复华的公告中均提及,无偿划转为了完成校企改革。达安基因也在公告中表示,无偿划转的大背景是中央全面深化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三家上市公司均认为,无偿划转有助于促进地方国企与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双方合作。不过,未来发展能否共赢,还有待实践验证。毕竟,高校体制与地方国资体制有诸多不同,校企能否适应,地方国资能给予上市公司多大的支持,都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最新的校企改革案例在清华大学,其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辰安科技1月6日晚间公告,控股股东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18.68%的股份,实施后将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清华大学校属企业较为庞大,控制8家A股上市公司。清华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校内各系在很早之前就拿出了较为市场化的校企改革方案,进度最快的是同方股份,中核资本64亿元受让21%股份的交易已经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原则同意。

  清华大学校企改革主要有三种方案,一是以公开挂牌或公开征集受让方、协议转让的形式,减持大部分股份,以使自身失去控股权;二是清华控股曾试图为紫光集团引入其他投资者,以实现共同控股,最终失败,当前无进展;三是清华控股拟为启迪控股引入雄安新区管委会,使上市公司成为无主状态。

  在之前,高校系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曾达到约3000亿元,总资产近4000亿元。可以预见,在校企改革方案不断推出的情况下,这一规模会急速缩水,高校系将快速瘦身。

标签: 高校 上市公司 校企 企业 清华大学
N本文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