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股份9月15日晚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凯恩集团以无力筹措资金为由,要求终止此前提出的增持计划。这场延宕了20个月的增持计划最终或将以零增持告终。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增持计划终止公告后发现,今年增持计划终止情况频发,至今超过30余起,其中,凯恩股份、延安必康、捷成股份、南京新百、宏图高科、万泽股份、中信国安、合众思壮、德威新材、粤泰股份、保千里、易世达、迅游科技等10余家上市公司出现承诺期内零增持即宣告增持计划终止的情形。
业内人士表示,增持信息是对公司股价走势有着重要影响的敏感性信息,会影响股价走势和投资者交易决策,应进一步完善增持计划信息披露相关要求,提高其严肃性。
首先,要从增持信息的发布入手,限制其随意性。目前,相关方在信息发布上拥有很强的主动权和随意性。在实际操作中,增持计划已经成为破解相关股东股权质押爆仓风险的常用工具之一。一旦股价大幅下跌,股权质押逼近平仓线,相关方便可以“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为由祭出增持工具。很有必要,在增持计划发布之时,需要增持方详细论述对于公司未来看好的原因和理由;在增持计划终止申请提交公司董事会审议时,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特别是独立董事的制约作用,要求相关方提交增持计划终止的详细论证,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情况。
其次,增持方要详细阐述增持的可行性,特别是资金保障情况。无力筹措资金,往往是增持计划终止的主要理由。在披露增持计划之时,增持方对资金来源大多简单披露为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却并未对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落实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其中,不少增持方抛出增持计划时,已经债务缠身或者面临股权爆仓,融资资源匮乏,资金已经捉襟见肘,其增持计划自然也就无法落地。
第三,要充分提示风险。增持计划抛出时,豪情万丈,大手一挥喊出几亿增持计划;增持计划终止时悄无声息,一句“无力履行承诺”了之。这是增持中最常见的场景。这就要求在增持计划发布之时,增持主体就需要对增持的不确定因素如无法筹集到资金、股票长时间停牌无法回购、股价大幅下跌相关方放弃回购、可以通过临时股东会表决终止增持计划等进行风险提示。
最后,资本市场作为法治市场,督促相关利益方履行承诺不能只依靠相关方的自觉性和诚信意识,要筑起法律的篱笆墙。增持计划作为相关方的承诺事项,具有法律效力,随意违背或变更承诺,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根据增持计划买入相关上市公司股票或未出售该公司股票,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因此要支持投资者通过司法渠道获得补偿、弥补损失的维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