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中秋佳节前夕,资本市场迎来重大利好消息。证监会召开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推出了12项覆盖面广、力度空前、可操作性强的重磅改革举措,这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早在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资本市场的改革总基调就已确定:“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顺应这个基调,12项改革举措无不瞄准资本市场的短板,既是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也是鼓励投资者与长线资金入市的“强心针”。这些举措的落实将有力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层次更丰富、功能更强大、法治更健全,成为企业与投资者更信赖的资金中枢。

  12项改革举措遵循着两条主线:以资本市场为中枢,在上游,要以制度和法治为保障,捍卫投资者利益,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在下游,要通过制度性改革,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两个目标相辅相成,需要系统协同推进。

  本轮改革以制度规范化、法治化为切入点,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吸引高质量资金入市。具体来看,第二条举措着眼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出要严把IPO审核质量关,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要优化重组上市、再融资等制度,支持分拆上市试点。应当说,该措施有的放矢,瞄准了上市公司质量不高这一顽疾。IPO改革是证监会持续不变的工作重点,严把企业“首发”关,有助于从源头上提升上市企业质量;而推进多元退市、重组上市等工作,更属于“增量改革”。借助科创板这块“试验田”,退市规则、《科创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特别规定》《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等新政渐次落地,资本市场正一步步实现“有进有退”,成为高质量企业活力十足的“试炼场”。本质上,唯有场内企业的质量提上去,投资者才能真正从投资中获利,更多投资者和长线资金才能充满信心地入场。

  第六条举措放眼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出要推动放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推动公募基金纳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金投资范围。我国资本市场并不缺钱,但资金结构有缺陷,即长期资金短缺。A股市场罕见长期牛市,中小投资者的短期、分散资金占多数是其因素之一,而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的长期性资金较为匮乏。本轮改革重在构建吸引长期资金的长效机制,伴随着更多增量中长期资金入市、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等举措逐步落地,一系列机制性改革将吸引更庞大的长期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改善股市投资者结构,促进资本市场运行更稳健。

  本轮改革以制度补短板和试点创新为切入点,以丰富资本市场层次,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体看,第一条举措便是充分发挥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总结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稳步实施注册制,完善市场基础制度。科创板正式开板以来,其发行上市、保荐承销、市场化定价、交易、退市等方面的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形成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全新注册制制度。目前来看,科创板的平稳运行,表明其制度创新是可推广复制的。而结合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的制度安排来看,科创板制度创新可能最先在深交所创业板推广。未来,待到时机更加成熟,成套的制度创新也有望在主板推行。同样,第三条举措着力于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短板,推进创业板改革,加快新三板改革,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这表明,依据自身特性,不同“板”将迎来差异化、个性化改革。随着一系列改革不断深入,未来不仅仅是高精尖的科创型企业,小微企业、创业公司乃至最广大的上市企业,都能得到不同层级的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

  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高水平的中介机构,也离不开对外开放。因此,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投资银行。此前,已有专家学者呼吁,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流的投资银行、券商。而会议提出支持投资银行发展,支持优质券商创新提质,鼓励中小券商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旨在加强中介机构能力建设。而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是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本领的要诀。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海外长期资金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优化资本市场供给,提升其适配性,从而使资本市场以更丰富的层次、更高质量的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改革未有穷期,仍需不懈努力,对于金融体系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资本市场来说更是如此。站在本轮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新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将在不远的未来呈现在人们眼前。

标签: 资本市场 资金 高质量 举措 制度
N本文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