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有解吗?

  前段时间,剑桥英语通用五级考试开放报名几分钟内,北京、天津、上海等考点瞬间报满。甚至因为人数太多,报考系统一度崩溃。为了抢到报考资格,家长除了亲自上阵外,甚至还找了“黄牛”帮忙排队抢报,选择外地考点。

  图片来源:人民论坛网

  值得注意的是,报考此项考试的多为小学生,而考级、培训班的热度并非一时之风。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上的项目层出不穷,花样万千:十万元的乐高班、两万元的跳绳班,甚至还出现了被网友戏称交智商税“量子波动速读”的培训班。有需要就有市场,不少家长愿意为此“投资”,希望孩子的起跑线能往前推进一些。

  家长的这种“教育焦虑”是不断发酵的心理恐慌,这一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却也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而不断地翻出“新意”。改革开放以来,一浪高过一浪的教育改革解决了诸多民众感到困难、困惑甚至焦虑的问题,然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焦虑不仅未能解决,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家长怎么了

  

问诊

  2018年9月,由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家长焦虑指数报告”),以“70后”到“90后”家长人群为调查对象,收集了全国3205份有效问卷,报告显示,中国家长2018年教育综合焦虑指数达到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状态。尤其在孩子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而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则呈现递减趋势。

  家长教育焦虑的现象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就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状况主要表现为:对“教育落后”的恐慌贯穿整个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深感“教育重负”的压力、在教育结果上担心“教育无能”。

  事实上,今天家长焦虑的范围已大大扩展了,“家长教育焦虑报告”指出:为学区房而焦虑的家长人数过半;“90后”家长已经为孩子教育提前进入焦虑状态;“二胎放开”让“80后”父母“重新焦虑”;考虑到父母能力及发展与教育紧密相关,75% 的家长也开始为自身的成长感到高度焦虑。

  家长的高度焦虑还导致了一个后果,那就是一个规模巨大而又缺乏规范的教育产业链被催生出来。因为焦虑,让孩子提前“抢跑”学业的现象已成风气。这存在于“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各个关键阶段,甚至存在于新旧年级、学期衔接之间。

  

探源

  “家长焦虑指数报告”从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家庭关系及父母成长四个维度来探察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上述四个维度中,社会环境因素引发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程度最高,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等问题成焦虑爆发点。

  社会环境因素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有两点:

  一是迅速成为新产业链的校外辅导机构对家长教育焦虑的推波助澜,甚至可以说有相当数量的社会辅导机构恶意地利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使得原本是可以理解的教育焦虑上升为一种“教育恐慌”。诸多教育机构不遗余力地向社会输送“不学就来不及了”的焦虑感,并借此兜售自己的“解决良方”。

  二是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爆发性增长,无端地制造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氛围。网络上拼凑内容的流量捕手远多于专业人士,耸人听闻、标题党类的文章的传播优势也远远大于专业文章。关于教育和育儿的虚假、夸张信息越来越多,经无数次再传播,淹没了专业的声音,加上家长缺少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导致被制造出更多困惑和焦虑。

  教育资源固然有客观上的稀缺性,但引起家长焦虑的因素较多的是主观上的资源稀缺,即竞争、排名而非教育资源绝对量的差异导致主观感受到的稀缺。例如,尽管一线城市教育资源比其他地区更为充裕,但一线城市的家长恰恰更焦虑。很多孩子即使考上了好学校,但在优生众多的环境里难以具有突出优势,家长的焦虑仍然得不到缓解。

  从历史视角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传统的深刻的文化心理。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万众信条,作为下品的“引车卖浆者”备受歧视,延续至今演变成对职业学校的不屑,地方和学校迎合这一趋向的表征就是对高分率、重点率的追求,这是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屡减还增的根本原因,也是家长“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

  

开方

  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有解吗?探寻治本之策之前,有必要向全社会问一问这三个问题。

  一问:“抢跑”真的能赢吗?

  家长因焦虑而让孩子提前“抢跑”的现象已成风气,实在是一种把人生看作一条跑道、一场竞赛的错误认识及过度焦虑之下的“误操作”。有心的研究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究抢跑是否能超前发展的问题,该研究者分析了校外辅导机构教材的超前度,还对小学数学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发现,校外辅导班的教材内容比学校教材内容平均要超前四年左右,这严重违反了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小学生创造力思维和探究能力有一定的伤害。

  不难推论,这些校外辅导以应试、灌输为特征,对于大多数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不仅无益甚至有害。如果家长少看少信自媒体中流传的片面或虚假的信息以及夸大的宣传,多看实证性的研究结论,就不会偏听偏信、盲目跟从了。而且,家长越是坚持真理、注重证据,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念,也就越不容易被“忽悠”。

  二问:“剧场效应”是可以避免的吗?

  “剧场效应”本意为在剧场观看演出的前排观众中忽然有人站起身来看戏,由于挡住了其他观众的视线,周围人劝阻无效,而此时剧院管理员又不尽责,未及时制止这一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为了能够清楚地观看演出而纷纷起身,并最终导致全场都站着看戏。“剧场效应”的产生来自三个原因,一是看戏的人不守规矩,二是其他人劝阻无效于是纷纷效仿,三是管理员未发挥作用。显而易见,避免剧场效应不仅需要观众和管理员双方的努力,更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观剧环境,无需起立甚至“躺着”也能视野通透地观赏、轻松愉悦地浸入剧情。

  争先恐后的“补课”“加码”等“抢跑”行为,将“起跑线”不断地置前,这不是一种盲目跟风,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选择和决定,是由“剧场效应”而形成了一种社会竞争的“场域”。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抢跑”,自家孩子却还在“热身”,家长们如何做到“云淡风轻”?当惊叹于一个个“牛蛙”横空出世,自家孩子却还是普通“青蛙”时,家长们又怎能不心急火燎?在重重压力和焦虑的倒逼下,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与标准也在这一过程中水涨船高。

  三问:一张“药方”能治所有家长的“焦虑症”吗?

  目前所见文献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失,就是没有从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和人群差别上讨论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教育焦虑问题,这四大差别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最集中表现,由此也导致了不同家长在教育焦虑上的不同指向、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忽略这些不同所开出的同一张处方,显然不能医治所有家长的“焦虑症”。正因为我们面对的家长教育焦虑是不同指向、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所以也无法开出一张包治“百病”、包治所有“病人”的万应妙方,而应为患上此“病”的不同的家长群体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十多年来政府和学校在为缓解乃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充分供给问题而持续付出努力,通过强校扶持弱校的“委托管理”、优质资源充分共享协力共建的“集团化办学”及“一校多校”或“一校多区”等举措,其共同目标是让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以至最终满足民众对“上好学”的强烈愿望。因为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基本不是对“有学上”的担忧,更多的是对优质资源的渴求,只有持续不断且大幅度地提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学习“减压”、为家长的焦虑“败火”、为社会的疯狂补习“降温”,让优质教育成为长流水、不断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道。(作者: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来源:人民论坛网)

标签: 焦虑 家长 中国 孩子 教育资源
N本文来源:新华网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