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期叠加”中寻找宏观政策更优组合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明年宏观政策的安排上强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今年以来,政策层多次强调,要注重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从本次会议释放出的信号看,明年不同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将更为关键,这是我们应对当前形势和把握未来趋势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此,我们既需要以深化改革攻克体制性问题,又需要以优化经济结构解决结构性问题,还需要以恰当逆周期调节克服周期性问题。上述每种问题都有相对更优的政策解法,但无论哪个问题都不可能靠某种政策单打独斗来完全解决,最优解法始终是一个“政策工具包”。

  中央对未来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不确定性增多。我们将面临更加动荡的外部环境,必须用更周全、更精细的政策预案来应对更复杂的形势。此时,单一使用或者过度依赖某种政策都太过粗放,打好政策“组合拳”,是处在动荡的全球经济中的我们所应做好的“分内事”。并且,宏观政策配合良好、形成合力,是逆周期调节力度得当的前提与保障。

  实践经验使我们认识到,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过大或过小都有副作用,必须从系统、全局出发,找到切合经济实际的力度。如果宏观政策缺乏有效配合,我们就很难把握好某一种政策的力度——被仰仗的政策可能会发力过猛,被忽视的政策可能会发力太弱。唯有政策形成合力,某一种政策才不至于发力失当,我们才能稳健把握调节力度,并从系统性、全局性的角度实施调控,在多重目标中求得平衡。

  政策应当搭配组合、发挥合力。此次会议提出的几种宏观政策,其政策逻辑、着眼点、擅长之处和发力路径皆不相同,唯有搭配使用才能各展所长,充分显效。

  财政政策强在调结构。它的发力逻辑比较简单、清晰,调结构作用比较明显。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是“放水养鱼”,是企业所期盼的,具有良好长期效应。稳增长的一大要点在于稳投资的财政政策,近期提出的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等稳投资举措正在逐步落地中,料将于明年释放更多效力。在政策组合中,财政政策长于调整结构,应当加力提效,但它不能单打独斗,因为过于依赖财政政策有短期化、行政化之虞,稳投资也是为了提振有效投资、补民生短板、促产业升级,而不是“大兴土木”,因此,财政政策不能“放水”,必须寻求与其他政策配合。

  货币政策本质上是总量性政策,坚持稳健是第一要务。会议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可见,货币政策应完成好控总量的本职工作,而对于调结构,货币政策应把重心放在疏通微观传导机制,引导中长期资金流向先进制造业与新经济,引导可得性强、价格较低的资金流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并且结构性货币政策必须和财政政策配合才能起效,否则可能对货币政策控总量产生消极影响。

  消费、就业等政策操作具有紧迫性、现实性。今年以来,消费增速下滑对稳增长形成挑战,稳就业也承受着总量性和结构性的双重压力。所以,在当下应对中低收入群体进行消费补贴,对于重点就业群体给予扶持。及时进行稳消费、稳就业的政策操作,也能够缓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承受的压力。

  而产业和区域政策,则更多放眼于长远,是改革之策。因地制宜推出区域政策,促进人口等要素自由流动,制定更灵活、更贴近市场的产业政策,这些属于中长期改革的范畴,有益于引导资金流向富有潜能之地和具有乘数效应的产业,有利于城镇化向纵深发展,有助于激发出薄弱地域的潜力。我们应把握住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营造出的空间加紧推动上述改革,同时,改革落地也可以让宏观政策在中长期更加从容。

  宏观政策组合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在“三期叠加”的纷繁变化中,我们应更重视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及时动态调整,争取寻找到最符合实际形势的宏观政策更优组合。

标签: 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组合 宏观政策
N本文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