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韦博跑路,预付式消费真的没办法管?

  不久前,武汉韦博英语培训机构跑路倒闭,仅武昌区涉及的学员就有1000多名,未消费培训费达到1826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各地“跑路”和突然闭店的仅课外培训机构就超过20家。其他涉及到预付消费的如健身、美容院等机构,也多有“跑路”现象,实在让人倍感无力。

  “跑路”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扩张太快,师资、质量跟不上开店的速度,后续运营难以为继;比如挪用了预付金他用,导致资金链断裂;还有少数机构涉嫌诈骗,贪图高额的预付金故意为之……这些已经成为预付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同时,“跑路”机构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据报道,自从“韦博跑路”消息扩散以来,武汉韦博就乱套了。“每天有三四十名名学员或家长到学校要求退费,一些人情绪非常激动,个别发生了肢体冲突,网上还出现了维权群。”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或因金额较小或因维权困难,由于“无力计较”被迫选择“不计较”。但无论如何,商业机构都不能随意侵夺民财。

  每一次类似的事情发生,多数媒体都会为消费者普及常识,告诉消费者如何甄别挑选靠谱品牌等等。不能说这样的科普没什么用处,但鉴于供需双方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自行控制消费风险,显然不是根治的方法。在这类事件中,消费者不是过失方,而是受害者。对相关企业事前加强监管,事后严厉追责,增加其诚信经营成本,才能以儆效尤,遏制悲剧再次发生。

  社会化培训,或健身、美容等,所牵动的并非小小不言的费用。以英语培训为例,每人的培训费动辄上万,人数一多,这就是很大一笔金额。而在监管上,大多数地方对此缺乏针对性强的明确约束条例。一旦发生卷钱跑路事件,人去楼空,消费者很难进行索赔。几乎每一种“跑路”背后,都对应着某种监管的松弛,或者说盲区。在此情形之下,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

  对于预付消费,不仅该管,也是能管的。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提法,不可割裂。有“放”、有“服”,当然也要有“管”,合理、适度的监管,本来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的必要保障。更不要说,涉及到大额资金的异常流动,本身也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市走在了前边,前不久,针对“跑路”难题,北京市市场消费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文旅局等单位,起草了《关于加强预付式消费市场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7份文件,尽管这些文件还未最后通过,但其中多项规定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经营者每季度须填报预收资金支出情况”“健身机构原则上不应发售有效期超过3个月、面额(预付额)超过3000元的预付健身产品”“建立并不断完善黑名单制度,将卷款跑路、查无下落的预付式消费市场主体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纳入黑名单管理”……

  此外,杭州市提出搭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服务平台”,建立培训费专用账户;福建省则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对校外培训机构按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出现风险时退还学生学费、偿还债务等支出。

  这些规定指向性很强,属于靶向治理。尽管能否据此根治“跑路”者,还需要实践检验,但这些地方的努力至少表明,从制度层面规范和约束预付式消费,并非不可企及,制度的笼子织密了,“跑路”者才会心有戒惧,市场才会这样一点点臻于完善。

  该出手时就要出手,不能让“跑路”灼伤服务市场。一个健康、繁荣的市场,既是包容的、有弹性的,也应该有着各种严密的监管与约束。包容是为了创新发展,约束则是为了更健康的发展,二者并不矛盾。

标签: 跑路 北京市 消费者 培训机构 市场
N本文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