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涉及的新领域、新场景、新对象不断涌现。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研究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要有监管超前意识。
蔡恩泽
临近“双12”,商家们不会放过这一次商机,期待利用粉丝经济再搏一把。
粉丝经济的商业模式是,利用粉丝和被关注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让明星带货直播,或请明星代言示范,引导客户流量,营造商品口碑,以提高销售业绩。粉丝经济给粉丝用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转化成商业消费,实现盈利。其特征是商家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粉丝圈、朋友圈,高度吸睛,为平台积聚人气,为商家提升客户黏性。
近年来,粉丝经济风生水起。我们看到今年“双11”前的电商营销,火爆的粉丝经济在市场上制造一个个销售奇迹。据人民日报报道,某化妆品牌请明星代言1小时,就创造4000万元的销售额;某日常用品请明星代言预售3万件产品,3分钟即横扫一空;某明星代言的一款电动牙刷,3天预售额近2000万元。明星“带货”直播展示无比华丽的魅力,让粉丝们心旌摇动,不能自已,于神魂颠倒中情不自禁地掏腰包,把对明星崇拜的激情宣泄得淋漓尽致。
流量是粉丝经济的核心,商品和服务的销量依托粉丝们带来的流量支撑,流量聚集人气,流量迸发出购买力,流量就是商家的利润来源,对促进消费有着明显的聚集作用,中国人的消费从众心理在这里得到极致释放。
不过,在利益驱使下,行业内流量变质现象时有发生,商家利用某些不守规矩的平台搞流量造假已是公开的秘密。比如动辄上亿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被查处,应当是电商平台的前车之鉴。该APP利用粉丝给“爱豆”刷流量的需求,疯狂牟利,半年内吸金800余万元。目前,其主犯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已被北京丰台检察院批捕。因此,承担引流的电商平台亟待规范和引导。
而每个粉丝群都有热衷于投票的人,不遗余力地为心仪的明星“刷票”,触及了互联网监管的底线。其实粉丝群体热衷“刷单”“刷票房”“刷好评”营造虚假繁荣,也为自身带来负面评价。
于是人们开始审视流量的价值,水流缓动,可以灌溉良田,滋润土壤,为人类造福,可是如果洪水滔天,就会酿成水患。这个简单的比喻可望引起人们对流量清醒的认识。毫无疑问,流量已成为考量商家诚信经营的底线,流量的背后是道德和权谋的较量。虽说资本无眠,但市场不是资本横行无忌的天下,粉丝经济也不是法外之地,需要严格规制。
有数据显示,38%的粉丝愿意为偶像每个月花费100-500元,相关领域的市场规模高达900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需要理性引导,引导粉丝合理消费,并将明星效应转化为提升商业品牌美誉度的契机,构建起健康的社会诚信体系,而不是任由“流量至上”等非理性因素野蛮生长。
因此,喧闹的粉丝经济要守正合规,互联网让粉丝经济在喧闹中折腾生长,但是守正才能走正道,合规才能奔长久。
首当其冲的是商家及其平台要增强责任感,以商业良心入市,追逐利润不是坏事,而追逐利润的手段要干净要有约束。商业游戏不是恶作剧,不是欺骗花招,而是要遵循商业规律,遵守商业道德,不可动坏心思走左道旁门,尤其是不能造假。平台为了牟取高额利润,以流量为唯一指标,在其误导和规则绑架之下,导致粉丝盲目、疯狂的刷票行为。那些无比夸张的虚假数据,让信用资源错配,破坏了市场公正性,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商家和平台必须警醒,任何欺骗式经营,到头来只会砸了自己的品牌。
粉丝经济中明星IP有着关键性担当,但明星直播带货,拼的是不仅是主持人的颜值,还应是货品价廉物美。直播带货,其本质是口碑经济,以诚信托底,以货真价实为“压舱石”,一旦失去口碑,失去诚信,失去压舱石,就举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直播带货要想行稳致远,还是少一点套路,多一点诚信,切莫把赌注押在主持人的脸蛋上。流量明星应当更加自律、更具表率、更有担当。
从教育粉丝角度来说,追星属于偶像崇拜行为。偶像崇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人们尤其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往往容易将偶像视为其精神寄托和学习榜样,加以追随模仿,有的甚至如痴如醉。因此,在充分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选择偶像,合理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对倾情明星偶像的消费行为要有节制,这对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也是粉丝经济能行稳致远的重要源泉。
而随着粉丝素养不断提升,技术支撑日臻完善,粉丝经济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愈发多元,新领域、新场景、新对象不断涌现。这就需要监管部门不断研究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要有监管超前意识,建立负面清单,使粉丝经济有所规制,并加强事中监管的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