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如何看待近期密集发力的政策面?

  自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提“六稳”以来,近期高层的政策表态与部署越发频繁。例如,9月5日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一手抓服务实体经济,一手抓风险化解;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及普遍降准和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等措施;8月31日,国务院金融委第七次会议指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做好支持地方专项债发行的相关工作。

  在笔者看来,密集的逆周期调控政策部署体现了决策层多措并举稳经济、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决心。具体而言:

  一是外部不确定性持续,提前布局应对冲击

  近期中美磋商仍波折不断,谈判前景如何仍是短期内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因素。从数据来看,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肯定有一些影响。今年1月份-7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下滑7.8%,金额减少208亿美元。9月1日美方已对3000亿美元清单中的部分商品加征10%的关税。在此背景下,政策面已经在提前布局、积极应对,例如近期国办公布的“消费20条”中,已经着重提及激发国内市场潜力、“拓展出口产品内销渠道”等内容。

  二是利率并轨加速推进,LPR改革后可能运用MLF进行“降息”

  利率方面,关键在于引导实际融资成本下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8月份LPR改革不仅释放出利率并轨的信号,还使市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降息预期。

  事实上,去年以来央行已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着力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但当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后一公里仍未见效。这一点在数据上表现为相对明显,去年以来相对市场化的利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DR007、SHIBOR-3M等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而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仍整体走平、仅小幅下降,且主要依靠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票据融资利率下行带动。

  国际比较来看,当前全球降息周期已经开启,欧美主要国家国债收益率均呈现下行趋势,相较而言中国的水平仍然较高,引导利率下行是必然之举。例如,一年期国债收益率来看,当前中国为2.6%左右,显著高于美国1.7%、日本、德国、法国则均为负值,五年期的表现也大体一致。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未来央行通过下调MLF利率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降息”方式是比较确定的,可以期待近期落地。原因在于,新的LPR形成机制通过LPR与MLF利率挂钩、增加报价行范围、增加长期险品种等措施,使报价行的加点行为更具代表性、更加市场化;同时LPR本身作为市场利率,也保持了与政策利率的联动性,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逐步引导实际融资利率下行。

  三是专项债提前下达明年额度,扩大并进一步明确使用范围

  财政政策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8月份专项债发行已完成全年额度的93%,而基建投资仍未见效,提前下达额度将一定程度上保证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根据规定计算,此次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相对可观、最高可达1.29万亿元。在笔者看来,当前通过房地产刺激经济已成为历史,在较大下行压力之下,基建对经济的托底作用仍然关键,考虑到各地额度均接近使用完毕,年内大概率将开始使用提前下达的额度。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提前下达的专项债投向基建的占比将大幅提升,利好未来基建投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专项债可用作资本金的重大领域扩大至多种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而且不得用于土地储备、房地产、置换债务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从笔者统计的数据来看,2019年1月份-8月份,新增专项债主要用于土地储备和棚改,两者占比高达67%,与基建相关的其他项、收费公路和轨道交通合计占比只有32%,意味着专项债投向基建项目的比重偏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重点领域,并特别指出不能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等项目,有望大幅提升提前下达的专项债用于基建的比重。

  当然,这一举措短期能否显著提升基建投资增速,还要看提前下达额度何时投入使用,以及合格项目的数量和落地情况。鉴于今年专项债发行量远高于去年且有前置,但基建投资依旧表现疲软,笔者倾向于年内基建投资将温和回升,明年可能会受益于专项债新政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

  四是防范房地产风险,融资政策不断收紧

  政策加力的同时,防风险层面也并未有丝毫放松。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房地产调控收紧突出体现在融资政策层面。

  例如,银保监会23号文涉及诸多规范银行和非银(信托)地产前端融资的内容;6月底多家信托及银行机构被监管约谈或接受窗口指导;国家发改委也接连发文对房企海外发债进行规范;8月份以来央行也连续释放房地产金融政策“严监管”信号;而近日上海银保监局全面摸底辖区内地产信托、通道业务,确保三、四季度末两项业务规模持续下降,政策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在笔者看来,短期内监管出于降温土地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对房地产融资政策再度收紧,已经显现出效果,而对未来房企资金端的考验值得持续关注。长期来看,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态信号意义明确,房地产调控正向常态化乃至长效机制迈进,未来更多考虑的是处置房地产业高杠杆风险、以防风险来保障稳增长,同时降低其投资属性及对实体产业的挤出效应

  (作者系京东数字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标签: 基建 利率 专项 国务院 额度
N本文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