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要稳住产业链 地产该干嘛?

  “去地产”上,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信号和魄力,而不是“既要、又要、还要”的不可能腾挪。

  李宇嘉

  近期,深圳企业外迁,引起极大关注。那么,这到底是产业转型的“阵痛”还是地产将实体经济逼走?政商学三界争论很大。产业转型、企业外迁,这是全球规律,“不破不立”、“腾笼换鸟”就是这个道理。深圳的崛起,就得益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的“第三轮产业转移”。从数据来看,深圳的经济转型方兴未艾,正在路上。2018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金融、物流、文化、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的63.8%,其中高新技术增加值占比达34%。

  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外迁潮”,这是正常的。而且,深圳现在非常缺乏“大工业”用地,即容纳“研发-母厂-展示”等综合基地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空间。事实上,华为迁出,主要是因为深圳缺乏“大工业”用地。目前,深圳全市工业区平均占地面积仅3.6公顷,大部分工业区不足5公顷。近期,空间“紧约束”深圳,之所以能一次性集中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主要是过去几年的城市更新中,将零散低效的工业用地整备后形成连片用地。

  为什么,深圳这样做呢?但凡大企业,都不想搬家,因为这涉及上下游配套、物流基础、人力重置、生产线等,成本太高。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10年后的今天,全球靠货币维系增长的模式已穷途末路,“空心化”对各国都是大威胁,产业链争夺非常激烈。如果产业链在全球重构,任何企业都得屈从。近年来,无论是回流美国,还是迁往东南亚,抑或兼并或转型,对“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地位都是考验。

  稳住产业链,关键是上游控制研发和技术、先进材料,中游控制关键零部件和先进设备。深圳30平方公里用地重点布局的三大领域,重大创新载体、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重点领域,就是要夯实产业链稳定的基石。重大创新载体指向基础性研究,即实验室驱动下的算法、源代码和芯片;新兴产业集群,比如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深圳很多方面有优势,但基础研究、关键材料、零件或设备上有短板,亟待弥补。

  近期,业内引用的那份内参——《深圳2018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揭示了当前的问题,即外迁的不仅仅是中低端制造业,作为深圳工业核心、占GDP25%的电子信息产业,占到2018年全部外迁企业的37.5%。当然,形势不算太严重,毕竟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仍然在40%以上,这在一线城市中是最高的;毕竟先进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仍在8%左右。但是,苗头不容小觑,不然空间“紧约束”的深圳也不会拿出30平方公里。

  现在,除了政府招商引资外,要稳住和升级产业链,深圳还要做什么呢?很多人指向地产。当然,深圳在这方面还是蛮拼的,比如“二次房改”、稳租金、人才住房等,但远远不够。近20年的资本加持,地产、互联网、金融等第三产业过于繁荣,虚拟经济的利润太丰厚,城市空间成本抬高了,“打破陈规、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被消耗了,这是要补的链。

  很多有为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驱动下,现在开始防御,财富回归不动产;很多打拼的年轻人,创业梦想就是在深圳买房、多多益善,深圳买不了,就到周边买;很多企业,不把钱投入设备购买、管理系统、聘请国外团队,积存一点现金流,就去买房。“金九银十”,全国楼市一片冷淡,深圳独占鳌头,1~10月住房成交量创3年新高,房价涨幅三年后再入TOP10。

  房价如此之高,谁在买房?还是高净值人群,不乏有套现大湾区、先行示范区规划红利者。“去地产”上,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信号和魄力,而不是“既要、又要、还要”的不可能腾挪,甚至是变相创造“地王”的托底(比如,“6.24”深圳土拍)。当断则断,不断后患无穷。要稳住产业链、升级产业链,宏观上的决策部署很重要,微观上创新生态的修复更重要。因为,后者才是深圳创新的精神内核,而从上到下的产业政策,往往只是辅助性的。

  (作者系房地产资深研究人士)

标签: 深圳 产业链 这是 产业 企业
N本文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