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中的“利益”与“责任”

  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将进入2020年。眼下,距离中国人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已近在咫尺。当脱贫梦想实现的那一刻,或许可以说,金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把金融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好各项金融扶贫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伴随着精准扶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如何促进金融扶贫政策落地,并借助金融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培育精准扶贫新动能,成为现实的问题。

  不久前,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普惠金融要可持续,风控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他强调,社会责任往往被人们所强调,但是如果激励机制设计得不合理,会影响普惠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会影响积极性究竟向哪个方向发挥,甚至会鼓励一些“冒牌”的活动,因此设计好激励机制十分重要。

  金融扶贫面临着“利益”与“责任”的选择,关键还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问题。金融机构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到底是互利共赢的经济行为,还是单向投入的道义行为?如果是前者,那为什么很多银行总爱把支持欠发达地区当做“履行社会责任”的业绩来宣扬?如果是后者,那为什么很多专家常从“转变观念”“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角度来劝说银行扶持欠发达地区?笔者认为,只有把“利益”与“责任”在金融机构经营中的关系弄清楚,才能解决好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弱势领域的问题。

  金融机构当然应该追求利益。在商言商,市场经济体制早已在我国确立,“合法赚钱”是光荣不是耻辱,这个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得到解决。在有效监管、合规经营之下,金融机构赚取利润应是理直气壮的事。同样,银行业在制定规划、布设网点、发放信贷时,出于利益考量,会重点考虑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实力强大的企业,这也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完全正常的决策,不违背任何法律法规,也不应受到指责。

  但金融机构也不应忘记责任。金融机构不能只顾赚钱,还要考虑回报社会,这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有道义基础。截至目前,金融机构的发展享受着很大的改革红利,银行占据着更多的社会资源,理应进行回报。此外,对于一家企业、上市公司来说,履行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企业文化。不过,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还是应更多地结合自身行业特点。

  以支持欠发达地区为例,金融的支持大致有三种:一是捐款捐物,这是最简单、最传统的形式;二是设网点、投资金,这是最基本的形式;三是帮助普及金融知识,建立信用体系,营造更为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这是更新颖的形式。笔者认为,第一种形式适用于所有企业,不是金融机构的专长;第二种形式受制于经济价值,金融机构不能为设点而设点,为投放而投放,不能去支持那些明显没有效益的项目;第三种形式则是金融机构能够做也是擅长做的,效果更为深远。金融机构以这种方式履行社会责任,也提高了社会责任的含金量。

  可以说,在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的问题上,金融机构要先履行责任,后赢得利益,并且要尽早把单向责任转化为双向共赢,保证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不过,不论是为利益还是为责任,都需要欠发达地区自身努力营造更好的金融发展环境,特别是信用环境。所以,欠发达地区自身要在诚信体系建设上给予更多关注,这也是赢得金融支持的重要方面。

  据报道,为发现农村金融机构立足行业优势参与脱贫攻坚的创新智慧,总结农村金融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优秀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经济研究院已牵头对全国农村金融领域精准扶贫的情况开展调研。通过详细调研,既要总结各地在加快发展农村新兴金融业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还要立足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实际,按照精准度、有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等方面为评价标准,发现和推选一批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优秀案例,更要倡导发挥金融扶贫的带头作用,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据了解,相关调研报告将在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分论坛——农村金融创新峰会上正式发布。可以说,调研报告从金融扶贫角度着手,着力汇聚和展示金融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成果,以求惠及每一个贫困地区,为共同富裕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作贡献,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期待。

标签: 金融 金融机构 责任 社会 欠发达地区
N本文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