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给人的印象,我会选择——自信。
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中国的政治家集团将目光投向了对中国未来至为关键而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又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制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对本国制度的信心,但在中央全会的规格上如此全面系统地集中展开对中国制度的论述,还是首次。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国之治”与中国制度的关系引发了许多思考。从全会公报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人对这些问题的自信回答。
中国为什么行?答案很明显。中国的行,就在于制度的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定义。
中国制度为什么好?答案很雄辩。全会公报列举了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尤其在首要位置点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这是一种理性的自我肯定。
中国制度未来会怎样?答案很清晰。“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全会不仅提出了未来30年的总体目标,并且提出了13个必须坚持和完善的方面——这是一种有力的自我期许。
中国制度优势能不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答案很坚定。制度只有被执行,才能发挥作用;制度只有被认可,才能更有效果。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这是一种严肃的自我鞭策。
如果说,中国过去70年的辉煌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制度的强大生命力,那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一个关键时刻,赋予了中国制度最明确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自我意识,配合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构成了更加完整、壮阔的大国气象。
对世界来说,中国制度开放、包容的气质,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视全人类为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理念,格外值得珍视。这为世界避开“修昔底德陷阱”、走出弱肉强食的“丛林”,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而对西方来说,在“历史终结论”终结、西方制度梦陷入迷思的今天,中国制度提供了一种非对抗性的参照。既然这个“他者”身上体现出惊人的活力,人们为什么不可以考虑从中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呢?
也许,未来的历史终将告诉人们——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制度不仅仅帮助中国人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而且,这个制度带来的启示也帮助世界走入了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