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资顾问是个好事,但如何体现出专业性和客观公正性,实现由营销驱动向专业驱动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付建利
基金行业内期盼已久的投资顾问试点工作即将落地,一批公募基金公司已经申请试点并完成备案,业内人士高兴地称“公募基金的买方时代来了”!不过,在众人为公募基金的买方时代喝彩之时,确实有必要仔细检视一番基金投资顾问的本来之义,防止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及早给制度打好补丁,让善良的出发点变为温暖的现实。
监管层推出基金行业的投资顾问试点工作,其目的当然主要是为了帮助基民理性投资基金、买到好基金,让业绩持续稳健的基金走进寻常百姓家,让证券市场的发展成果也惠及到普罗大众,毕竟股票投资的门槛更高,风险更大,通过持有基金获取一定的资本收益,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极好方式。让基金投资更加理性,让好基金和好基金公司越做越大,从而实现基金行业的优胜劣汰。
长期以来,基金投资人购买基金,主要通过银行销售渠道的客户经理推荐或者是第三方理财机构推荐,这里面存在至少两个问题:一是这些客户经理或理财机构专业程度良莠不齐,要对基金产品有了解,需要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积累,一些客户经理可能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向客户推荐基金产品,专业性存疑;其次,在销售驱动的模式下,客户经理只有卖越多的基金,才能拿到越多的提成或返佣,客户经理就会采用各种心理战术,从营销的角度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向客户推荐基金。
如何让基金投资人理性投资基金产品,形成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习惯,是一项关乎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工程。基金持有人频繁申购赎回,会让基金经理被动大量买入或卖出股票,加速证券市场的波动,对整个市场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效应。反之,如果基金投资顾问帮助基民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证券市场的频繁波动,还可以让基金持有人获取更加良好的收益。但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哪里找到这么一批专业的基金投资顾问?
不妨把基金产品当做一只股票,专业的投资者投资某只股票时,一定会对某家上市公司做深入的研究,包括产业上下游的研究,结合估值、市场情绪等方面做出投资决策,这是一项综合了多元能力与思维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年持之以恒的修炼,而要对基金产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多年的积累,不是一两年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就可以向客户推荐基金产品的。
其次,基金投资顾问工作现在大多是基金公司的子公司来承担,作为基金公司的员工,在向基民推荐基金产品时,如何摆脱“屁股决定脑袋”的先天立场?对于自家基金公司一只绩优产品的基金经理即将离职的现实,基金投资顾问总不会说“你去购买其他基金公司产品”吧!
再次,基金投资顾问如果不以营销驱动为导向,而是靠专业性来取胜和立足,那么,基金投资顾问的工资谁来发?谁来为这份专业性买单?比如我是A基金公司的基金投资顾问,但我出于专业性的考虑,向客户推荐了B基金公司的产品,我的“专业性”由谁来买单?如果我的专业性体现得“淋漓极致”,大部分客户完全可以不再找我,只需要找我此前的一两位客户推荐即可。基金投资顾问专业性的“专利权”该如何体现和得到保护?也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金投资顾问是个好事儿,但如何体现出专业性和客观公正性,实现由营销驱动向专业驱动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者换个说法,基金投资顾问的收入不应该与基金销售量挂钩,而应当与客户的资产是否增值直接挂钩。只有当客户赚钱了,基金投资顾问才能赚钱;客户赚得越多,基金投资顾问的收入就越高。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