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严峻的信用环境下,千奇百怪的事情不断出现。债券发行人未名医药日前公告,拟以1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购买自己发行的一只公司债。发行人公开宣布要买自己发的债,在中国债券史上还是头一回。此举引起了一系列疑问,分析人士认为,债券发行人回购债券的边界有待厘清。
8月27日晚,未名医药发布公告称,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拟使用不超过1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债券投资,通过深交所综合协议平台大宗交易购买不超过100万张(含)“17未名债”债券。
公开资料显示,17未名债全称是“山东未名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是未名医药于2017年9月发行的公司债,发行规模为8亿元,期限为5年,附第3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
简单地说,就是发行人要买自己发的债。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债券发行人在二级市场上公开购买自己发行债券的情况在国内还没有出现过。
第二个亮点则是未名医药准备以低于面值的价格买入这部分债券。公告称,本次购买价格为人民币80元/张,购买金额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该公告发布前,“17未名债”2019年以来收盘价的算术平均值为75.23元,8月以来的收盘价平均值则为80.67元;公告发布后,市价有所上涨,8月30日收报90元。估值方面,上清所给的估值是96.74元。公司拟买入的价格低于面值,甚至低于最近的市场价及估值水平。
这一举措引发了一系列疑问。首先,是否合规。一些债券附带赎回权利,发行人可在约定条件下赎回债券,但需要按条款行事。还有个别发行人通过关联企业或借道通道户私下收购自己的债券维稳。但类似“17未名债”这种,发行人直接在公开市场买入自己发行债券的行为是否合规仍有待明确。
其次,会否引起更多人效仿。如果未名医药此举成功实施,可能会有更多债券发行人效仿,投资者会担心有的发行人会先释放利空打压自己的债券,再低价收购,如此将存在恶意逃废债的嫌疑。
第三,是否有价格操纵或者输送利益的嫌疑。在“17未名债”事件中,债券共发行800万张,公司拟回购100万张,回购价80元。结合买盘规模和价格底线,公司介入会直接影响未来价格区间。
最后,可能引起对发行人偿债能力的质疑。从企业角度看,提前回购一方面可以赢得差价,减少资金支出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规划偿债节奏,避免大量债券同一时间到期。但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如果企业有钱回购,为什么不等最终到期兑付呢?当然,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前期“17未名债”市价低于80元,发行人此举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稳价格的积极作用。
应该说,未名医药公开宣布要买自己发的债,这一事件本身已创造了历史,也将发行人回购债券合规性合理性等问题引向公开讨论的范畴。虽然事件发展方向有待观察,但或许有助于厘清发行人回购债券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