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八次会议提出,有效引导中小银行下沉重心、服务当地,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中小银行群体应当认真领会金融委会议的精神,勇于面对当前的挑战,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当下,中小银行该怎么发展?这个话题已经连续几年成为焦点。当前,较之财大气粗的大型商业银行或模式新颖、依托科技企业巨头不断出新的互联网银行,传统中小银行遇到了更多挑战。
一方面,在金融监管强化、同业业务收缩的大背景下,部分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上升,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对银行的定价能力、风险评估能力要求更高,这对于人才储备相对薄弱的中小银行而言压力更大;另一方面,随着普惠金融战略成为全金融业的共同目标,金融科技助力大型银行把触角伸向此前难以触及的村镇级别,甚至直达田间地头,中小银行传统的小微业务特色比较优势渐渐失守,而且受到资源短缺、能力不足、现有用户规模不够大等限制,中小银行往往只能运用“人海战术”,很难像大型银行一样通过大数据筛选有效客户,在金融科技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如何在新时代下构建新的比较优势,成为不少中小银行迫在眉睫的生存命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好上述课题,中小银行需要贯彻落实好本次金融委会议精神,真正下沉重心,服务当地,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深耕细作传统优势领地,坚持服务好最亲近、最了解也是最重要的客户群体——当地用户,特别是当地的民营、小微企业。
那么,中小银行又当如何应对上述挑战,更好地实践服务当地、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重要目标呢?
一是打造本地生活“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构建更多使用场景,在优化用户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业务拓展,构建新的比较优势。
在金融科技、数据资源重要性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的数据资源课题与金融科技应用课题必须赶紧补上。在这方面,中小银行多是区域性银行,也可发挥其局部优势。
笔者在采访调研时发现,不少地区在推广普惠金融服务时,会与当地农商行、城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便民的综合服务APP,一般会覆盖当地公共服务等多项内容,且这类APP下载数量会较大。
但是,中小银行不应满足于此。公共服务虽然不可或缺,但缴纳水电费等业务使用频次低,并非绝对的“业务护城河”,包括支付宝、微信等平台也完全可以提供相应服务。对于这些银行而言,应当在做实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包括与当地第三方平台加强金融合作,推出一系列区域内的便民惠民服务,以此在传统的人海战术外获取新的信息比较优势,拓展客户群。
二是借力第三方机构补齐“技术短板”和“数据短板”。
与大型银行相比,人才、技术短板也是不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一大掣肘,不过这一现状有望得到改善。在央行征信数据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能够助力中小银行缩小与大型银行的数据鸿沟。例如,9月24日,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上线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多维数据整合和分析,对“长尾”小微企业进行画像和筛选,识别出有融资需求和还款能力但尚未被传统银行服务覆盖的小微企业。该服务对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开放。这类公共平台有望缓解中小银行的“数据饥渴”;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也能满足“中部小微”此前难以被“看见”、更难以被满足的融资需求。
除了传统信贷产品,中小银行也可与非银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拓宽产品体系。随着直接融资体系的蓬勃发展,银行业也不可固步自封。一些中小银行的传统客户未来可能转化为更多金融服务的“新客户”。如果银行能在这方面做正面的积极引导,与非银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则是缓解其传统业务收缩风险、拓展新业务的一大机遇。
三是更好与区域产业政策相融合,发挥决策链短、应变效率高等优势,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比起大型银行的“大象转身”,中小银行具有“船小好调头”的灵活优势,也具有与客户更近、决策链更短的效率优势,而这有助于其更好地与区域发展结合,推出适应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随着个性化、产业化竞争日渐成为各地发展的重要抓手,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相应的,深耕当地的中小银行不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充分感知产业实际发展的脉象和变化,更无须像大型银行那样“一有创新性产品,就得层层申报、审批”,避免了一些机构“全国统筹下的统一动作分散战略重点”,具有更精准、更高效、更灵活的鲜明优势。这也将是未来中小银行重心下沉、服务当地的一柄利剑。
当前,决策层对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大中小银行全面发展十分重视,究其原因,正是看到了中小银行在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地方上的重要优势和根本出发点。尽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但守住这一初衷不变,做实做优,就将成为中小银行扎实发展的稳固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