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注意到,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步伐没有放缓。这其中,金融对外开放的节奏和力度尤为引人注目。
继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后,8月18日,重磅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对如何扩大深圳的金融开放也着墨颇多。比如,促进深圳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支持深圳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从多个维度对先行示范区扩大金融开放作出了重要部署。
从顶层设计的出台,到针对先行示范区细化政策的落地,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一系列与金融开放有关的政策相继推出,彰显出我国金融开放“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坚定决心。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保险业保费收入居全球第二,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银行和保险业市场之一。不过,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总资产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仍然较低。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这一指标比重仅为1.3%。总体而言,相较于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金融开放的程度还不够高,开放水平也有待提升。
因此,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金融开放的范围和力度,是实行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扩大金融开放,需要加大力度“引进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是金融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层次。在这一背景下,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欢迎境外金融业者参与竞争,也有利于国内金融业者充分吸收境外先进经验,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以先行示范区为例,促进深圳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这将有效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资源,有利于借鉴境外金融机构诸如在私人银行、债券评级、理财管理方面的成熟经验,也可为区内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公开资料显示,香港金融监管当局正与内地相关部门探讨在大湾区内先行先试跨境“理财通”的计划,以满足区内居民快速增长的跨境理财需求,这也将是继股票通、债券通之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另一项金融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扩大金融开放,还需坚定步伐“走出去”。当前,越来越多的境内金融机构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布局海外市场,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二季度,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直接投资流出338.61亿元,流入263.52亿元,净流出75.08亿元,相较一季度净流出8.2亿元有明显增长。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后,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稳步上升。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是解决我国境外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扩大人民币在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等经济金融活动的使用范围,将为“走出去”企业资金流转、化解汇率风险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在先行示范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这对于进一步优化中资企业海外经营的金融环境,全面提升中资机构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也将大有助益。
扩大金融开放势在必行,但需注意,在“引进来”和“走出去”融合共济的浪潮之中,一个更开放的金融市场对金融监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开放步伐加快,跨市场、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本流动随之增加,金融市场运行复杂程度也势必走高。这就需要有关监管部门做好充分预判,为金融业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