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战“疫”》系列二:在防“疫”中进行“灾难教育”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造成了生命威胁,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威胁。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北京心理学会,邀请了国内30余位心理学家,针对新冠疫情中可能出现的诸多心理危机,给出了专业的心理干预建议和答疑解惑,助力在不同战线抗击疫情的每个我们,积极应对,用“心”战疫。

  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并不会阻断灾难的出现,人们一生中不可避免会经历不同性质的灾难。灾难教育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科学应对灾难,积极面对灾难,提高对灾难的免疫力,培养转危为安的能力。这是孩子们需要得到的教育,它可以提高他们对当下和未来灾难的应对能力,减少灾难对个体身心的伤害力。

  作为教师或家长,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在灾难中学习与思考呢?其中一个原则是:体验就是学习,但体验中要有引导。

  

一、知晓灾难的不确定性,学习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网络时代,成年人无法隔绝各种疫情信息对孩子们的冲击与影响。灾难起,谣言起,这是一种灾难中的常见现象。在灾难状态下,人们急于要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期望往往给了谣言四起的机会。那么,如何鉴别信息的真伪呢?我们可以教育孩子让子弹飞一会儿,最终会水落石出;更多关注正规渠道的信息,特别是关注权威专家或科学家的信息;可以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知识,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辨别真伪,不被谣言所左右,不传播不确定的信息。

  

二、感受灾难中的人生百态,建立灾难应对的规范行为

灾难中无论长幼都会出现恐惧、焦虑、慌乱、无助等心理现象,这常常是我们平时没有体验过的情感强度。其中,灾难下出现的负面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不必惊慌失措。人类的负性情绪都具有进化意义,具有保护人类生存的价值。例如,如果我们一开始对疫情有所恐惧,就可能会减少大面积传染的局面。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有光明有黑暗,人生有百态,我们要让孩子明白,风暴和灾难来临时如何去面对。最关键的是在实战中学会生存技能,学会应对方式。

  在疫情泛滥时,要借机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正确的防护方法,建立规范的行为准则,知道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从而提高孩子的心理免疫力,之后在遇到同类情景时,不再惧怕,不再慌乱,而是沉着应对。

  

三、观察前方与后方阵营,树立英雄的榜样作用

无论前后方,都是不同分工的战士。作为后方阵营,暂时不是进入前方的群体,这时候最恰当的行为是不添乱,听从指令,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安心学习,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学习与疫情相关的知识。

  榜样学习也至关重要。前方阵营中,有医护人员的生死请战,环卫工人的倾囊捐款,警务人员的日夜守护,工人不分昼夜参建火神山医院,等等。每一位英雄其实都出自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身边人的善行义举,关注积极的社会元素。经历过SARS的80后、90后们,很多成为了这次战“疫”的主力军,他们可歌可泣的言行也会再次影响当下的孩子们。

  

四、体验灾难抗击全程,建立战胜灾难的胜利信念

这场战役终会有结束之时,孩子们会经历抗战疫情的全过程,从初期的恐慌,到有序应对,再到回复常态。经历一场灾难,看到了胜利的结果,会使得孩子们建立起不怕困难、战胜灾难的信念。

  在抗战疫情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也会成为孩子未来应对的策略,从而提升抗逆力与生存能力。

标签: 灾难 疫情 孩子们 心理 能力
N本文来源:新华网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