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备受关注。对于续贷这个“最后一公里”的核心问题,银保监会多次提出要求,如加大续贷支持力度,要至少提前一个月主动对接续贷需求,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贷款周转成本,加大续贷政策落实力度,合理提高续贷业务在小微企业贷款中的比重,简化续贷办理流程等。
近期,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先一公里”,即首贷问题,正引起各方重视。在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表示,首贷比续贷要求更高一点,银保监会将指导银行业协会在全国倡导银行改进服务,根据小微企业在银行开立基本账户的情况,“一对一”建立对接机制,让银行从“坐商”变“行商”,深度调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在银企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自愿对接,实现银企良性互动。
在融资全过程中的“每一公里”,民营、小微企业都应该得到相应政策支持。监管部门也正在根据“每一公里”的不同特点细化施策。例如,对于“最后一公里”的续贷,监管支持政策的关键词是“对接时间提前”“简化流程”“提高续贷占比”等,部分地区还推出了成立企业续贷受理中心等针对性举措。而对于“最先一公里”的首贷,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小微企业3000万户、个体工商户7300万户,而从银行获得贷款的约为1800万户,仅占17.5%。这表明,近80%的民营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未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对此,银保监会去年11月份在全国全面推行倡导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工作,鼓励各家银行主动上门,对接那些从未贷过款的中小企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营、小微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其遭遇的困难、面临的机遇、所需的资金量皆不相同,可以说融资全程中的“每一公里”都可能攸关其兴衰存亡。因此,在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过程中,需要重视“每一公里”的融资需求。除了以差异化政策支持“每一公里”的融资外,还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覆盖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的“每一公里”。祝树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保监会正在起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评价办法,建立以信贷服务为主,覆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流程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并将于近期发布。该办法将把银保监会前期采用的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小微企业的续贷、首贷等,以及对商业银行的一些工作方面的要求都纳入其中。
为何科学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如果说各类支持政策的属性是“被动”的,是监管部门站在金融机构身后“催动”其支持企业融资的话,科学的评价体系则属于更为市场化、更能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企业内生动力的举措。一些时候,囿于资金成本、风险偏好、责任分配、畏惧处罚等多重因素,金融机构不是不愿意支持民企融资,而是力有不逮。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覆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全流程的监管评价体系。
一套科学的监管评价体系,应当能够甄别出金融机构究竟是“不是不能是不为”,还是“不是不为是不能”。同样,如果在支持民企融资中暴露出风险,是主动风控出了问题,还是客观原因所致,也应当在评价体系中得以体现。一言以蔽之,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把“尽职免责”的思路贯穿始终。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覆盖民企融资“每一公里”的科学监管评价体系,从而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主动性与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