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本市场开放进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际指数开始纳入A股。周二收盘后,所有大盘A股纳入MSCI指数因子从10%增加至25%,有分析认为,此举将吸引跟踪MSCI指数的全球被动基金买入A股,规模约284亿人民币。
而根据此前的时间表,预计到2019年11月,MSCI将进行第三次扩容,同时将中盘A股(包括符合条件的创业板股票)以20%纳入因子纳入。此外,9月还有两大国际指数纳入A股,富时罗素指数第一阶段第二步将于9月23日开盘前生效,纳入因子由5%提升至15%;标普道琼斯指数则将于9月6日公布正式纳入名单,A股将以25%的纳入因子一次性纳入,9月23日开盘前生效,有望带来100亿美元增量资金。这意味着未来约一个月时间内,三大国际指数将有望为A股带来超过2500亿人民币的新增资金。
A股不断纳入各个国际指数是好事,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要环节。但是,在迎来这些来自全球的新增资金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有自己的定价权。要知道,无论是这2500亿理论上的新增资金,还是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境外投资者A股持股市值的1.65万亿元,对于A股53万亿元的总市值和43万亿元的流通市值来说都是很小一部分。无论是QFII还是其它外资,都只是A股有益的补充,但不能全部寄希望在它们身上。曾经很多人把北上资金当作指路灯,但其实每天几十亿的进出比起A股每天数千亿的成交来说,仅是杯水车薪,心理影响大过实际影响。
而且从历次海外资本市场的波动可以看出,资本的属性就是逐利,外资到A股来并不是救场的,它是需要盈利的,特别是从海外市场的实际操作经验看,它们可以实现双向对冲盈利,所以并不一定是A股最忠实的队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拥有令众多国家羡慕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均衡发展速度,但资本市场的发展还需要跟进,也就此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洼地。在这种情况看,外资可能会看重一些价格优势,但在国际形势风云万变的情况下未必会坚定不移,A股的定价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外资只是助攻而并非主力,它可以带来一些先进的投资理念,成熟的市场管理经验等,但A股自身定位与特色决定了我们必须占据主动地位。
从实际操作上看,我们有掌握定价权的绝对实力。股票价格说穿了就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从国内流动性角度看,中国的M2达到192万亿,可以用于投资的M1也达到了55.3万亿,截止今年7月末国内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93.3万亿,这些流动性从数量上看是相当宽裕的。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去合理引导这些流动性,是继续流向房地产,还是向实体经济流动,怎么向实体经济流动?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个成熟发达、健康向上的资本市场,将有序地调节社会资源向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流动,降低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实现实体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
只有我们牢牢把握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外资才能为我所用,中国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资本市场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