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或催生全新产业机会

  母婴产业发展聚焦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与承诺,而不是诱导消费;企业人员中占比多的应该是母婴专业人士,而不是销售人员;企业发展应该是塑造品牌的持续性盈利,而不是暴利行业。

  ■宋清辉

  尽管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升高,同比增幅远高于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可随着儿童养育成本的快速提升,以及教培机构营造“别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感,许多家庭不仅不打算生二孩,连一孩都不敢考虑。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统计,就我国目前家庭财富水平来看,“三孩”这一指标似乎已经达到养育的上限水平。但是,就当前阶段而言,有养育三孩意愿的家庭比例也许不高,但人数可能还是会有不少。

  三孩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对我国的未来的新生人口数量起到积极作用,至于作用是贡献巨大还是贡献有限,我们没有办法精准预测,毕竟三孩的生育已经不同于许多人一孩的“顺其自然”和“水到渠成”。人们可能会有许多方面的顾虑,例如夫妻二人的年龄、工作压力、经济状况、已有二孩的情绪情况等等,能够毫不犹豫生三孩的,或是家境殷实的家庭,或是重男轻女但“一子难求”的家庭,或是寄改变家境窘迫现状希望于第三孩的家庭。总而言之,三孩政策的出台再一次释放了人口红利,也让许多产业获得“第N春”的机会。

  理论上,三孩政策的出台,其产生的利好效应以及对行业的刺激,会和前期的二孩政策一样,只是产生的效果和持续的热度不如二孩政策。母婴用品、儿童服饰、游戏玩具、幼儿早教、家政服务等和生育有关的产业都有获得提振的机会。也就是说,三孩政策的出台不足以令相关产业“躺赢”,依然需要在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趋势中去积极竞争,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也正是因为如此,资本市场对三孩政策的反映不如二孩政策,仅是在政策公布后快速上涨以示对概念炒作的“敬意”,随后股价慢慢下滑打回原形甚至更低,缺少持续性的行业也令想象空间没那么美妙。但是长期而言,随着我国各项配套制度的逐步完善、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福利待遇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生、敢多生,我国的新生人口数量或逐步增加,资本市场相关产业将逐渐实力雄厚。

  母婴产业是否发达,表面的关键是看家长。孩子从小到大获得独立生存能力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都在花费父母或者监护人的钱。让家长自愿、主动为孩子的成长掏钱消费,是许多母婴产业“攻坚克难”的课题,大多数产业都习惯于为家庭制造焦虑,例如没胎教就会“输在起跑线”,不早教也会“输在起跑线”,不接受学龄前教育更是“输在起跑线”;再例如衣服不好看会让孩子从小产生自卑心理,鞋子没穿好会影响身高发育,食品没选好没买好没吃好会早熟。当越来越多的产业聚焦在焦虑感上,以畸形的营销模式鼓励家长非理性消费,产业也只会虚假繁荣。

  就如同当前各类教培机构都将重点放在鼓吹“上我的课能够取得高分”,忽略了学生本应“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益”,有种要孩子将学习重点放在课堂之外,将“课后”变成了“课上”的扭曲之举,令家长不得不使劲向教育机构砸钱,于是“双减”政策落地,教培机构凉凉。若是其它相关产业也继续着以“焦虑感”“恐慌感”的营销方式,打着“科学”的旗号做着伪科学的事情,相关政策一出,产业跟着凉凉也会是必然的事情,反应在资本市场相关企业是繁荣还是冷清,也会和这些产业的惯用做法相关。

  母婴产业发展聚焦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与承诺,而不是诱导消费;企业人员中占比多的应该是母婴专业人士,而不是销售人员;企业发展应该是塑造品牌的持续性盈利,而不是暴利行业。譬如,不同城市、不同环境下的三孩,为相关产业带来的机会也将有所不同,考虑到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大,三孩家庭预计多以富裕家庭为主,重视精英教育和综合发展,三孩产业倾向于走高端化路线;二三线城市生活压力相对小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生育和养育能力,三孩产业更倾向亲民化;四线城市和村镇生活压力更小,许多家庭都愿意生育,因此三孩产业需要以普惠制形式布局。

  在服务方面,可以结合生育三孩的人群特点,即产妇年龄较大,生育风险高,亦可以培养专业针对高龄产妇的专业护理人员,以“全日看护”“一对一上门”“共享模式”等方式,为她们及出生后的孩子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在孩子成长方面,结合父母因工作无法带孩子的普遍问题,积极响应《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建设不同类型的托育园区,培养育婴、托育专业人员,集中照看照料3岁以下的婴幼儿。

  随着三孩政策的落地,专业化、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已经显露头角,未来必然会有更符合生育家庭的产业机会被催生出来。

标签:
N本文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