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3】天风证券刘晨明:2023年属于转折过渡年,A股重点关注大安全、数字工业等四大赛道

  “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金融界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希望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策略首席分析师 刘晨明

  核心观点:

  ● 海外尤其是美国经济2023年则大概率处于衰退周期,在当前海外通胀粘性,尤其是食品、住房项粘性仍比较高,同时库存周期仍处于相对高位情况下,预计后续在库存下行和去通胀压力下,工业和下游消费需求将持续回落,从而进一步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

  ●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在于本轮基本面修复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内生周期尚未见底,内生周期尚未见底,地产何时能“稳住”存在变数,后续稳增长的成色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库存周期尚未消化充分。本轮库存高位政策开始发力,由于地产和基建的需求弹性弱,效果并不明显。

  ● 2023年年中附近,基本面出现弱修复的概率较高,对于A股而言,可能更多是震荡小幅度上台阶,是穿越隧道的阶段,属于转折过渡年。

  ● 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①大安全(信创、半导体、军工、医疗器械、机床设备、稀土),对应重点指数是科创50。②海风、国内电站大储。③数字工业:5G工业互联网。④困境反转:围绕人口老龄化问题(医疗器械耗材、医疗IT、医疗基建、医疗服务),港股的出行链,动保(猪肉后周期),火电和新能源运营商。

  ● 预计2023年中国库存周期先出清,国内弱复苏;2024年美国库存周期出清,中美共振,强复苏。

  金融界:您认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

  刘晨明:当前影响国内经济最主要的三个方向在于地产、消费以及工业生产:目前看2023年地产前端投资大概率继续偏弱,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至-11%,偏弱的地产投资可能会制约疫情后经济修复高度;消费的修复可能要等到2月之后,疫情冲击高峰过去,叠加部分超额存款释放,消费有望逐渐回暖,但在经济大概率弱修复的情况下,消费的修复或许要政策的进一步帮扶;工业生产方面,短期内大规模人群的感染可能会使生产面临短期扰动,但中长期影响较为轻微。但随着疫情过峰、消费和生产逐步回归常态化,国内经济修复则有望迎来曙光。

  海外尤其是美国经济2023年则大概率处于衰退周期,尤其在当前海外通胀粘性,尤其是食品、住房项粘性仍比较高,同时库存周期仍处于相对高位情况下,预计后续在库存下行和去通胀压力下,工业和下游消费需求将持续回落,从而进一步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

  金融界: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

  刘晨明:主要的风险点在于本轮基本面修复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内生周期尚未见底,内生周期尚未见底,地产何时能“稳住”存在变数,后续稳增长的成色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库存周期尚未消化充分。本轮库存高位政策开始发力,由于地产和基建的需求弹性弱,效果并不明显。此外海外宏观风险由通胀逐渐向衰退切换,对出口端的冲击尚未结束。展望2023年,经济呈现弱复苏的概率比较高。

  金融界: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刘晨明:2023年年中附近,基本面出现弱修复的概率较高,对于股票而言,可能更多是震荡小幅度上台阶,是穿越隧道的阶段,属于转折过渡年。

  展望2023年,在外需回落和国内弱复苏的基本面假设下,2023年很强业绩弹性的板块值得关注。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①大安全(信创、半导体、军工、医疗器械、机床设备、稀土),对应重点指数是科创50。②海风、国内电站大储③数字工业:5G工业互联网④困境反转:围绕人口老龄化问题(医疗器械耗材、医疗IT、医疗基建、医疗服务),港股的出行链,动保(猪肉后周期),火电和新能源运营商。

  金融界:新的一年,一切会变好吗?我们该对2023抱有怎样的期待?

  刘晨明:从经济复苏的路径来看,一方面来自于稳增长的政策,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经济周期的位置。历史上,当稳增长(地产、基建)可以力挽狂澜的时候,自然经济周期(中美库存的位置)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如果稳增长的方式更多是扩大内需(消费+有效投资),就不得不考虑经济周期的状态,如果中美库存周期位置较高,自然周期没有出清,那么对消费和有效投资的刺激中,很大一部分类似“用手推绳子”。总的来说,预计2023年中国库存周期先出清,国内弱复苏;24年美国库存周期出清,中美共振,强复苏。

  节前的A股市场在疫情拐点、外资助跑、海外利率下行等多重因素下情绪昂扬,走出了不错的开门红,概括来讲,节后也有几个支撑点:出行数据已有所改善、大类资产性价比方面,1月上涨后股债收益差仍然维持在-1X附近;美国未来两次议息各加25bp悬念很小;再加上日历效应等因素,春季躁动有望持续。

标签:
N本文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