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债”“砍头息”……这些顽症如何解?

  接连发生债务违约“爆雷”事件,对地方金融生态造成极大杀伤力和破坏力;普惠小微贷款利率高出全国利率水平25%左右,辽宁在下大力气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综合改善金融生态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融资成本。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辽宁调查发现,通过银企对接、政府和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合力,广大企业期盼的金融生态正在构建。

  “三角债”“砍头息”……这些顽症如何解?

  金融,金融,还是金融。记者近日在辽宁走访中了解到,企业最关心的“外部条件”,主要集中在改善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国家及地方出台的降费让利惠企融资政策“最后一公里”在当地落实如何?民营企业获得感怎样?还有哪些“堵点”亟待疏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开展了深入采访调查。

  金融水暖暖几许

  金融水暖企先知。“建行的‘云电贷’真给力,仅查一下我们企业的用电情况,加上生产车间里工人在现场调试。今年1月,沈阳新松机器人集团旗下企业——医疗科技股份公司以10项专利作为质押物,获得2000万元贷款。这是辽宁省首笔以知识产权作为合格抵质押物的流动性资金贷款。记者孙潜彤摄

  “及时雨”也是“风向标”。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尹久表示,240亿元再贷款是国家对信用环境优化地区的优惠政策。他说,“全国2000亿元的再贷款‘盘子’中,辽宁获得240亿元,份额较大,一方面说明辽宁的信用环境确实在一步步好转,另一方面体现了政策支持的导向,目前已惠及15048户市场主体。”

  “其实有很多好政策好创新,但企业不知道。”建行沈阳中山支行行长姜述松说起推广“云税贷”的艰难,连连摇头。由于知者用者寥寥,真正从手机APP即刻享受不见面贷款的客户,不到诚信纳税客户统计数量的3%。为此,建行辽宁分行拿出几百万元做广告宣传。然而,面对银行业务员的主动推介,警惕的客户对送上门来的好事,第一反应是“骗子”。

  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创业者邵阳阳,一路走来都是靠亲友高息拆借资金。他对记者说,“高成本融资太久,以致人们不敢相信好政策已在身边。”

  辽宁,太渴盼一场金融“及时雨”了。为帮企业走出困局,除了国家和省市的金融支持政策,辽宁银保监局、辽宁省金融监督管理局等也在助力这场“人工降雨”。

  针对科创企业融资难,辽宁银保监局启动金融服务科创企业“春笋行动”,确立了摸清需求、形成方案、组织对接、推广成熟模式的“四步走”思路;根据辽宁科技厅提供的科技企业名单,指导银行机构选定260户高成长科创企业逐户摸排。

  数据显示,3月末,辽宁辖内法人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45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0亿元,占比69%,同比增长19%;科创企业贷款余额21亿元,同比增长91%。

  同时,他们还做好减费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谭震介绍,辽宁银保监局多次开展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影响及惠企政策问题评估等专题调研,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经营;逐步缩减收费服务项目,引导银行机构通过利率优惠、减免服务收费等方式为企业让利;并加大乱收费行为惩处力度,形成监管震慑。

  “要围绕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的研发需求,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有上市潜力和需求的企业培育力度,通过专题培训帮助企业上市融资。随着工作推进,更多金融资源将被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辽宁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杜卓说。

  多方合力力渐强

  “影响融资成本的深层原因是环境。”北京一家信托公司的风控经理向记者披露,早在几年前,辽宁接连发生东北特钢、辉山乳业等债务违约“爆雷”事件后,信托业、银行业就在内部发布了东北地区投资风险警示及清欠舆情等预警。不少银行总部收回地方的大额贷款审批权限,并整体下调了地方企业信用评级。一位省级分行的领导说,接续“爆雷”看似孤立事件,但对辽宁地方金融生态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极大。

  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副行长王刚把债务违约“爆雷”后续发酵比喻为“破窗效应”,“可以说‘破’一次债,伤一次心。很多人为此受到问责。”在王刚看来,提早发现症结精准拆弹,主动化解债务风险,改善信用环境,政府要与金融部门形成合力。

  然而,地方政府也有苦衷。一位地方领导说,各级政府确实在尽全力“排雷”,可实力有限,一味指望政府“兜底”不现实。

  “金融是经济的镜像。”辽宁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孙伟祖认为,改善金融生态必须向着标本兼治方向努力,“要不留情面地追本溯源”。

  根源在哪?

  业内人说,辽宁银行多,资源分散,彼此通气少。中国进出口银行辽宁分行行长周亮球建议,辽宁金融业应构建完善的信息和数据共享体系,消除隐性壁垒,加强信贷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在盘锦鑫慧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展示彩色蘑菇。农行盘锦分行通过“惠农贷”支持企业发展。记者温济聪摄

  外部同行看,辽宁创新型金融工具牌照少,融资渠道窄,千军万马走银行间接融资这一座独木桥。“企业何尝不想通过发企业债来直接融资,可是挂牌之后没动静啊!”辽宁金融界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总量看,辽宁企业发债少,企业上市数量也偏少。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永冀认为,应引导企业利用发行公司债,IPO上市,或通过私募、创投基金等进行股权融资,解决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

  以沈阳为例,私募基金公司才几家,不及深圳的1%。政府牵头设立的盛京基金仅4500万元规模,虽然投资运营不错,但受益企业仍感觉不解渴。高科技企业在初创期和困难期最需要资金支持,却很少有人“给没挂果的树浇水”。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达425家,东北入围的全在辽宁,仅有3家。

  沈阳科技局局长赵日刚为这种状况深感焦虑,“科技创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公司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尽管如此,沈阳仍没放弃,仍很努力,协调各方资源千方百计让更多金融之“水”流向沈阳,助力沈阳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和增速均排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东北振兴说到底还得实干。”赵日刚说。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综合改善金融生态才能根本上降低融资成本。对此,政府、银行和企业想到了一起。2020年,辽宁省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构建良好政银企关系;健全授信尽职免责机制;全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配套设定合理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不良容忍度……

  企业期盼的合力正在凝聚。

标签:
N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