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绿富美”如何造就?美丽乡村为农民而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随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众多乡村奔向“绿富美”,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在广袤乡土铺展开来。

  告别“脏乱差”,山更绿水更清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不少乡村以往常见的情景,如何还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环境好不好,垃圾处理是“第一关”。

  各地攻坚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以前村里鸡鸭到处跑、污水遍地流的场景不复存在了。”安徽金寨县沙坪沟村村民赵凡栋说,“现在村里的生活垃圾过不了几天就会有人清理,尤其是到了夏天,每天都有人来清运垃圾和喷药消毒。”

  村庄美不美,“三清一改”是关键。

  “三清一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围绕这个目标,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一大批村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子越来越好了,大家都说变化太大了,心里舒坦,感觉特美。”乡亲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

  “厕所革命”让很多农村居民告别了简陋的旱厕,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新式厕所。“用水冲式厕所比旱厕干净了不知多少倍,崭新的马桶亮堂堂地看着就舒心。”江苏徐州小吴村村民老马对政府帮助改造完的卫生间很满意。

  截至2020年底,全国15万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全国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基本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和县域规划体系。

  吃上生态饭,风景变“钱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农村生态治理过程中,不仅村子里的人居环境改善了,村落与自然的关系也趋向和谐,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建设,“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出多种路径。

  好风景拉升旅游人气,遍地开花的乡村休闲游成为经济发展亮点。

  曾经的穷村,陕西佳县赤牛?村,将窑洞变景区、山峁变舞台,一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一跃成为年收入近600万元的旅游明星村。江西兴国县高多村发掘特色丹霞地貌,建设“地质+红色”地质文化村拉动旅游,200多户农户受益,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好生态还催生出新岗位,越来越多农牧民端上“绿饭碗”。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通过开展生态奖补,聘用农牧民做野保员、林保员、湿地保护员,实现保护生态与就业增收“双赢”。青海昂赛乡年都村牧民白玛文扎,自从当上生态体验“向导”,“一年收入近10万元,生活条件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据统计,2016年以来西藏、青海累计提供90多万个生态岗位,带动农牧民增收近80亿元。

  好日子带来的获得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思想自觉。

  内蒙古白狼镇林俗村的村口挂着一副对联:“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当地人告别过去伐木为生的生活,走出了一条靠林致富的小康之路,把生态保护当成“天字号”任务。在越来越多的村庄,“不破坏一草一木,不乱砍乱伐,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农民而建,未来乡村更美更富

  当前,“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中央反复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自下而上、量力而行,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乡村建设,不是为你,也不是为我,是为农民而建的,一定要考虑他们的需要,照顾他们的感受,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十四五’期间,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干那些主观意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事儿,最后把好事办坏、把好事办砸,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

  根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继续推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山青、水净、景美、民富,未来乡村绿色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标签:
N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