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灵灵
2020年8月24日,随着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敲响上市钟声,创业板步入注册制改革新时代,开启了不断自我革新的新纪元。
这一年,创业板“增量”改革新生血液奔涌。创业板改革提升上市条件包容性,优化审核流程。短短365天内,新上市企业由首批18家迅速扩容至182家,累计获得1401.47亿元IPO融资。
这一年,创业板“存量”改革的新鲜活力迸发。随着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改革活力输送至创业板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注册制实施以来,170家企业成功实施再融资,累计募资达1639亿元。
这一年,创业板“增量+存量”改革产生奇妙共振。注册制改革擦亮“三创四新”(即企业符合“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或者是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底色,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明显,创新活力愈发强劲。在1011家创业板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925家,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近六成。
上市条件包容性提升
聚焦服务“三创四新”
创业板顺应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采用更加市场化、更为多元的发行上市条件,重点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截至8月20日,深交所共受理727家企业的创业板首发上市申请,已有182家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注册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行业结构更加多元包容,聚焦“三创四新”板块定位,表现出更好的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并保持了较强的创新属性。
“创业板改革在发行上市条件方面持续优化,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等指标,设置多元丰富的上市条件,支持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有利于为更多优质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宁德时代董秘蒋理说。
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以来,聚焦于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经济健康发展,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下转A02版,相关报道见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