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非遗“富矿”待深挖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乡村非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缘于历史的馈赠,我国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厚的非遗资源。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发源于乡土,和彰显现代色彩的城市相比,乡村留存了更多的古老文化印迹。湘西苗绣、海伦剪纸、奉节木雕、坝漆制作技艺、佤族织锦、汉中藤编技艺……作为非遗大国,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非遗项目,其中73%以上保存在传统乡村。

  总体来看,这些“宝藏”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掘。一方面,随着大众对于传统文化IP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以“国潮”、文旅为突破口,非遗经济在城市里玩出新花样、创造大价值;另一方面,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由于发展理念落后、交通不够便利、文化氛围不足等原因,一些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仍“藏在深闺人未识”,甚至趋于没落。

  令人欣喜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一批原本埋藏在贫困乡村的非遗项目获得扶持,焕发生机。在国务院扶贫办(现国家乡村振兴局)、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各地设立了超2000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约50万人就业、20多万贫困户实现脱贫。“非遗+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指尖技艺”扶贫扶智又扶志的独特优势,也为接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今年以来,“十四五”非遗保护工作路径逐渐明晰,传统村落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加大脱贫地区非遗保护的专业支持,鼓励建设非遗就业工坊带动就业增收。同时,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支持利用非遗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把握机遇,乡村非遗资源的价值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网 景远)

标签:
N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