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5•19救市
历史的轮回,就是一个疯狂接着另一个疯狂。
从1996年1月开始,在香港“九七”回归的预期下,各路资金跑步入场,豪赌政府不会容忍下跌,并将指数从512点一路推升至年底的1258点。
两年前的血淋淋,似乎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以至于管理层连下“十二道金牌”,甚至撤掉两名拿信贷资金炒股的银行行长,仍未能阻止股指上扬。
▲1996年证监会“十二道金牌”
然而,这些人显然低估了政府的意志。
彼时,朱相透过媒体向投资者喊话:股市已非理性,一旦下跌,风险自负,政府不会托市。
就在很多人还在憧憬更大的牛市时,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哐当”从天而降。1996年12月16日,管理层宣布恢复涨跌停制度。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大事。
也就是在那一天,全部A股齐刷刷全部跌停,交易量则从前一天的350亿大幅萎缩至21亿元。这意味着,能从这一股灾中逃出的人凤毛麟角。
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将前一段时间的暴涨定性为不正常和非理性的,这再次加深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接下来几天,沪深股市几乎是以连续跌停的方式坠落,短短五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便从1258点跌落至869点。
但做多的情绪并没有消散,很快,指数便卷土重来,不但收复了全部失地,还创出1510点的新高。
而就在此时,牛市的终结者——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A股由此陷入两年的熊市调整期,指数也重新回落至千点附近。
在银行坏账和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证券市场成为缓解国企债务危机、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资金来源。
1999年4月,朱相针对股市提出8点意见,包括要求基金入市、降低印花税、允许商业银行为证券融资等。
5月19日,国务院批准包括降低B股印花税、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允许证券公司发债融资等文件。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还首次明确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三类企业可参与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
在多重政策利好、以及全球互联网浪潮带动下,A股从1999年5月19日到2001年7月,经历了一轮历史上少见的长牛和慢牛市,沪指最高攀升至2245点。
这一轮史称“5.19行情”的大牛市,至今仍有不少投资者念念不忘,以至每次遭遇股灾,都会浮想管理层会不会像当年一样出手救市。
“5.19行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A股的格局,中科系、农凯系、德隆系……各种资本派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股市由此进入了庄家时代。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和企业集团进入证券市场,改变了整个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力量对比以及政策制定,对资本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载入史册的股权分置改革
在很多老股民心中,国有股减持曾是一个谈虎色变的概念和伤心地。
A股建立早期,出于对国企控制权丧失的担忧,上市公司股权被人为割裂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部分,前者占比三分之二,处于控股地位。
这一方面造成同股不同权、一股独大等弊端,另一方面也给股价下跌埋下了地雷。
90年代后期,随着大批国企陷入困境,大量工人下岗,社保资金缺口加大,国有股变现成为人们眼中解决一股独大、补充社保基金的好办法。
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上市国企要拿出10%的存量股份,按市价减持,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保基金。
这一纸文件,在无形中让市场供给加倍放大。文件出台后的一周,沪指在创出2245点的高点后,急转直下。到2001年10月22日,最低已跌至1514点。
眼看形势不妙,证监会于当天紧急叫停了“国有股减持”。
对于政策调整的原因,当时有一种声音认为,如果任由股指跌到1300点,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券商、基金、庄家在内,整个盘面会全面崩溃,并影响到银行资金,进而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但事后证明,光是叫停,并没能改变股指下跌的趋势,被叫停了的“国有股减持”反而成了悬在所有投资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后几年,A股陷入漫漫熊途,不但击穿1300点的心理关口,还跌破千点大关,创出了998点的历史大底。
而就在漫漫熊途中,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股权分置改革登上历史舞台。
2004年1月底,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核心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消除证券市场定价机制中的扭曲,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
2005年4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长期笼罩在人们头顶的限售股乌云开始散去,A股市场引来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从当年6月开始,直至2007年10月,沪指从998的低点飙升至6124点,两年内涨幅超过500%,很多个股甚至涨了数十倍。
▲2005-2007牛市走势图
然而,疯狂之后是直线坠落,这几乎成了A股的一种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