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用实力回答这四个“为什么”!

2017年3月9日,华为Cloud BU成立,同年8月Cloud BU升级为华为一级部门。而在那个时间点,亚马逊的公有云已经走过十年历程,在国内阿里云也已经走过七年多时间。彼时的中国公有云市场,BAT三家已经包揽了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看上去马太效应已现,后来者似乎已经没有机会。

华为云来得有些迟。但是作为公有云2.0大门的开启者之一,华为云与亚马逊AWS、阿里云不同,它是在潜移默化中点燃了公有云行业不一样的烟火。

为什么“迟到”?

华为对于云计算战略意义的重要性,很早就有认知。任正非曾在2010年就预见性地指出:云计算会让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水电一样享用信息的应用与服务。

要知道,2010年全行业还处于公有云知识的普及阶段,用户更是寥寥。任正非早早看到了未来,但在公有云这件事上华为却迟迟未动。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客户”。

华为是一家一直提倡“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在华为的行动准则中,客户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当时华为最大的顾虑,恰恰是运营商。以通讯设备起家的华为,与全球的知名运营商都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而公有云业务兴起之后,在很多运营商看来这似乎是其业务天然的延伸,所以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开始纷纷布局这个领域。在中国,三大运营商都先后推出了云计算业务,此时华为如果进入这个领域,反而会形成与自己客户“抢”生意的局面。

时间到了2016年这一关键节点,当时的市场格局让国内运营商意识到,华为进入这个领域其实是对自身能力的补充。而此时,华为IT服务的基础能力(通过服务于大量的重量级客户,已经非常完善了。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公有云这件事对于华为这样的行业巨头变得越来越有必要,但时间点却显得越来越晚。在华为内部,对云业务不看好的声音在放大,“很多人都认为有点晚了,挑战太大。”这个“晚”,当然是指亚马逊、微软、阿里等企业已经拥了很好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公有云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极高,从软实力、硬实力和客户积累上都已经相对稳定了。

当然,华为云的“迟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谨慎。在很多领域,华为不是市场的创造者,但都是后发先至的那个角色。

事实上,所有通用目的技术的应用一定会有一个成熟的过程,总结下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技术与应用局部探索的阶段;技术发展与社会环境相互碰撞阶段;技术发展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阶段;稳定发展,期待新GPT(通用目的技术)的阶段。

谋定而后动,这是华为一惯的风格:华为从来不是一上来就要颠覆,但它一旦做了决策,就很少动摇。所以在方向性战略决策上,华为论证的过程会更长。“只做个Me Too是没出息的。没有创新,对华为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亚马逊开创一个产业的勇气。”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在采访中表示。

在做不做云这件事上,华为内部思考了很久,也研究了很久。2016年华为组织了多次的闭门会议,利用内脑和外脑充分讨论、论证这一业务的可行性。

在公有云上迟到,只是“严谨地迟到”,这也为华为云后来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这一点懂懂在后面会再做详细论述。

为什么做公有云?

这个问题,华为内部早有定论。华为是一家出生在中国、但业务遍布全球的企业,有5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海外。其员工人数多、业务涉及领域广、覆盖区域大,这样一家公司的业务如果要在全球高效协同、步调一致,没有云的支持是无法实现的。

很快,华为内部渐渐形成共识:未来的业务大部分都会部署在云上,这是客户需求的变化,也是华为自身业务扩张的需求。

以手机业务为例,跻身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后,华为智能手机业务方面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背后的智能服务。

此外,华为已有的通讯、IT、手机虽然发展都很顺利,但同样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华为历史上一直以技术为核心能力,产品基因很强,但整个产业的趋势正在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过度,华为也必须要完成这个转身:从一家“PS”公司(Product & Solution,产品解决方案公司)转型成“SP”公司(Service Provider,服务供应商)。

这样的挑战,是任何行业巨擘都无法回避的。

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2018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做了如下分析:“华为云是华为公司全面向云转型的重要底座,对于华为云BU而言,不仅仅对外要面向所有客户提供公有云服务,还要支撑华为整个公司向云转型。”

除了自身业务的需求以及转型的需要,华为做大做强公有云也基于更长远的考虑——联接未来。只有永远走在最前沿,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一直做通讯设备的华为,如果当年不做IT产品线,今天业界发生的很多变化可能都会与华为没有任何关系,华为的客户可能还是局限于全球那若干家电信运营巨头。正是IT产品线,让华为深入接触到来自各个领域的企业客户,了解到更多的行业需求,也捕捉到了各个行业迭代的趋势。

如果不是从通讯设备的技术产生延伸,做了智能终端业务,华为这几年可能无法如此贴近鲜活的消费者,对用户需求把握得如此敏锐。

如今做公有云也是一样,今天个人用户、企业用户的应用,都在向云端转移。如果华为不做公有云,就无法跟上用户的脚步,未来,可能就与华为没有关系了。

从这一点上来看,公有云不仅是华为今天业务发展的底座,还是华为与未来之间的联接器。

”迟到“为什么不是坏事?

虽然亚马逊跑了十年(公有云)并在全球市场领先,虽然阿里一家占到了中国公有云市场的近半份额,但这个市场的喷发只是刚刚开始。

正如前面所说,2016年是公有云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此之前,由亚马逊开创的公有云业务,大多是向企业提供带宽、存储和计算力等基础设施服务。在那个阶段,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亚马逊和阿里云都是在规模扩张中快速成长起来。

这个阶段中,客户选择公有云更多的考虑首先是成本,所以我们看到随着规模的扩大,亚马逊和阿里云都经历了不断降价的过程,价格战似乎是这一阶段公有云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同时,这一阶段还有一个特点:上公有云的客户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他们的业务变化快,对新概念接受快。如果自己搭建IT系统,时间长、成本高,基于创业成本以及效率方面的考量,他们才会成为第一批公有云的尝鲜者。

从2016年开始,公有云市场开始出现变化,逐渐进入到2.0阶段。

首先,因为AI技术的爆发,公有云技术开始迭代,2.0时代源于AI这一推动力。“人工智能将会改变每个行业、每个职业、每个组织、每个家庭和每个人。我们一直都说是行业+AI,而不是AI+行业。”郑叶来认为,“未来2-3年的改变可能会更快,Gartner预测在2020年之前众多行业、职业都将发生巨变。”

可以说,他的观点颇具行业代表性,未来AI能力将是公有云竞争力的体现。我们看到,阿里云的行业“大脑”、腾讯云的“AI即服务”、百度云的“ABC三位一体”,其实都体现了这种趋势。

因为AI赋能,公有云对于企业的价值就不仅仅是成本降低,而是企业效率的升级,战略层面的变革,企业将会构建面向未来的新的竞争力。所以,上云对于所有企业来讲,不是锦上添花的事,而是不进则退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是AI+而是+AI,这体现在华为云坚持人工智能的关键是场景应用。“当很多科技企业把AI当作噱头的时候,郑叶来考虑的则是AI的实际落地,他提出:”面向人工智能这个大的潮流,华为应该踏踏实实做什么?我们认为,易获取、用得起、方便用的算力,是AI产业发展的关键。“

其次,客户从互联网企业向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传统企业过度。这一点在2017年、2018年上半年更为明显。相比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未来对于云的需求才是更为庞大的市场。

近期懂懂在与多位云计算领域的资深人士交流时,他们都普遍认为:接下来的市场,将是更懂传统企业的公有云和更智能的公有云大展身手的时候。

亚马逊是无可争议的(公有云)市场老大,但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更懂传统企业的微软和更加智能的谷歌,在公有云战场上增速很快,正在缩小与亚马逊的差距。仅以第二季度的数据来看,亚马逊公有云增速为49%,微软Azure和谷歌云的增速高于AWS,分别高达89%和108%。

要知道,后者的增速并不是吞噬亚马逊原有市场的“此消彼长”,而是新用户入局后的增量带来的高速成长。所以,从时间点上来看,迟到对于华为并不是坏事,而是赶在一个恰好的爆发点上,这是可以吃到传统企业客户云需求爆发的红利时期。

华为云如何实现事半功倍?

可以说,这个答案就是企业DNA。首先,华为的执行力强。华为一旦做了决策,就很少动摇,会举全公司之力使命必达。

其次,是决策力的坚定。因为决策慢的同时,也完全清楚了战略方向,定下了游戏规则,这些都使得华为在战略战术的执行过程中很少走弯路。

在去年华为云BU成立的时候,郑叶来就对内对外反复强调华云的“三不”:不碰数据、不做应用、不做股权投资。

不碰数据,这是客户最为敏感的问题,只有做出这个承诺,客户才放心将业务放到云上。

不做应用,这是合作伙伴最为敏感的问题。作为底层的云,如果涉及上层应用,将影响到合作伙伴的利益。所以划出这种界线是让合作伙伴放心。

不做股权投资,这也是华为云区别其它公有云的一大差别。我们知道BAT都有专门的投资部门,他们会选择投资那些未来具有潜力的创业公司。而云生态更需要开放和公平,所以不做股权投资。

这“三不“原则,看似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实质上是让客户、合作伙伴放心,没有顾虑地与华为展开业务合作,这也是华为进入公有云之后可以飞速发展的原因。

当然,华为云业务快速增长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坚实的基础,包括客户基础和技术基础。

在IT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华为这些年赢得了很多传统行业客户的认可,所以华为云一推出,不仅获得了运营商的支持,还快速获得了各个行业众多大客户的认同——包括哈药集团、安踏、太平洋保险、PSA雪铁龙 集团、东风汽车、贝瑞基因等都陆续成为了华为云的重要客户。

在技术上,华为公有云也有着天然的优势。过去两年来,华为私有云业务在市场上就已经构筑了竞争力:IDC报告显示,2017年华为私有云解决方案拿下中国政务云市场、中国大数据市场、中国虚拟化市场、中国桌面云市场等多项第一。

在云技术研发之外,华为多年来围绕IT布局的芯片、服务器、存储、软件甚至数据中心能源产品等,形成扎实的基础技术实力,也让华为在公有云市场有可能后发先致。

想来,郑叶来今年将华为云的slogan更换为:“有技术,有未来,值得信赖”,或许就是源于对技术和服务的自信吧!

【结束语】

其实,华为云在去年8月升级为一级部门的时候,在传播上就提到要做“全球5朵云之一”。虽然华为始终没有明说“五朵云“的含义,但却让整个业界都知道了华为进入公有云的决心。

德意志银行在去年就曾预测,到2020年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在中国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分别占有40%、27%、29%的市场份额。

而华为云在落地后,用一年多时间就通过实打实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通过年报分析,2017年华为云用户量、资源使用量增加了3倍。到今年上半年,华为云收入同比增长700%,合作伙伴数量增长 45%,已发展云服务合作伙伴约6000家,云市场新增上架应用达到了 872个。

曾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国内公有云市场已经出现马太效应,迟到者机会不多。但是华为打破了这种马太效应,更会在未来一两年改写公有云市场的竞争格局。

标签: 中国市场 互联网产业 华为
N本文来源:懂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