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新窗

  日前,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2015年—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加速发展壮大。

  新动能是什么?普通人也并不陌生。它是奔驰于街巷的新能源汽车,劲舞于戈壁的风力叶片;是手机轻点就及时送达的高铁外卖、电商超市里现买现做的海鲜大餐;是远在千里的智慧工厂,也是近在身边的共享经济;它是“云”端的服务、“网”上的便捷,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迸发的汩汩智慧,更是观察当代中国经济的一扇新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分析中国经济形势,视角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把脉中国经济,自然需要调整观察视角,形成一套既能反映全局,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新动能指数恐怕就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告别短缺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工业产量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以钢产量为例,1989年,6000万吨钢产量令多少中国人夜不能寐;1996年,“亿吨钢铁壮国威”更成为媒体热词。然而,2015年,当我们拥有12亿吨钢铁产能的时候,却陷入了“钢铁沦为‘白菜价’”的窘境,钢铁去产能还成了“国家任务”。那么这一年,中国经济撞上“冰山”了吗?这一年,中国经济不仅一如既往稳中向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还稳居世界首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人均GDP增速1.1个百分点!可见,告别短缺之后,再以传统工业品产量去衡量中国经济的冷热,是不合时宜的。

  不仅是传统工业品产量,不少传统指标都难以全面反映当今中国的经济活力,亟须新动能指数来“拾遗补缺”。铁路货运量与工业用电量,曾被视为中国经济“晴雨表”。过去几年,当这两个指标迅速下行时,也有人高呼“中国经济即将硬着陆”。然而,他们忽略了,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然超过第二产业,一些微观指标与经济形势的正相关性在减弱,以反映重化工业时代全貌的典型指标来审视当下中国经济,岂非一叶障目?

  中国旧动力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新动能正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向好不可忽视的力量。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近1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5.7%;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4.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9个百分点。新动能无疑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仅如此,当我们打开新动能指标这扇新窗,就会发现一个别开生面的活力中国。这里是日均注册近5.3万户市场主体、一年诞生8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业热土;这里也是一天运输1亿件快递、一年产生29.2万亿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的网络大国;这里更是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突破万亿元大关,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家平均水平的创新中国。新动能源源不断地涌流,将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前进一步,就会有新的指数出现。将所有指数拼凑起一条上升的时间线,就是我国一部转型升级的“时间简史”。这里有追赶者的不屈,也有领军者的勇毅,每一个指标都透露着奋斗者的精彩,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无可限量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8日 09 版)

标签: 中国经济 动能 指标 指数 中国
N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