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人民日报》9月28日刊发了署名“宣言”的文章《长风破浪会有时》。这篇文章系统论述了唯有扎根中国大地,抓住每一个今天,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唯有发扬斗争精神,练就斗争本领,保持艰苦奋斗、顽强奋斗、永远奋斗的精气神,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党的十九大这样擘画中国的明天: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大党的郑重承诺,一个大国的雄心壮志,一个民族的广阔未来。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正如文章所分析的那样,我国改革仍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打好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清单”不断拉长扩容,我们需要严肃对待、久久为功……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应当看到,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有着同一切困难斗争到底的气概,有着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有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胸怀坚定意志和崇高理想、担当国家民族命运的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爱国主义传统和爱国奋斗奉献精神的中国人民,朝气蓬勃、奋发有为、肩负民族未来的青年一代,共同凝结成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则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不忘初心再出发,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向着下一个光辉70年启航的“中国号”巨轮,必将在亿万人民的齐心协力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长风破浪会有时
如何在一个“烂摊子”上建立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新路径是怎样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