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深情的牵挂 守望我们的幸福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家”始终是我们最深情的牵挂。这一年,让我们在亲情的慰藉中积蓄力量,带着梦想出发,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庚子鼠年如期而至。声声祝福中,我们步入了阖家团圆的春节时间。

  一年又一年,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家”始终是我们最深情的牵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相聚”“团圆”是每逢春节最深切的期盼。那些等待中的紧张忙碌、激动迫切,相聚时的亲情环绕、欢喜甜蜜,奔涌着情感的热流,散发出直抵人心的幸福味道。或许此刻还有人奔走在路上,还有人坚守在岗位,但“家”始终是内心凝望的方向。

  “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很多人,年少时便离开家,开启梦想的征程。成年后,或为生计奔波,或为事业忙碌,不辞辛苦只为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幼子是否茁壮成长?青年是否事业进步?父母是否安享晚年?……种种美好期许指引我们不断前行。

  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近几年,“反向春运”成新常态,很多人春节时不再跋山涉水赶回故乡,而是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来,共享天伦之乐。还有人趁着春节长假,带家人出游,走出国门增广见闻。时代发展,物质丰富,赋予个人更多选择权。幸福的样子有千万种,而有一种就是可以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让生命呈现出最美的姿态,这是个人之幸,也是家庭之福。

  今年这个春节,注定与众不同。节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突发,并有向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蔓延的趋势。为了更好地阻断疫情的传播,很多人选择留在节前工作地过年,延缓了与自己家人的团聚。个人小家暂时的牺牲,是为了我们整个国家能够尽快走出疫情造成的阴霾,让更多的人能够早日在阳光下安心欢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的幸福轨迹,也映照出时代的变迁。“反向春运”兴起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工作的城市定居。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将会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的束缚,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了对劳动力、人才的充分尊重和认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最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导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国泰则民安。只有国家富强,每个家庭才能更加富足;只有每个人、每个家庭能够收获稳稳的幸福,国家方能拥有更加开阔的发展局面。穿越历史的大江大河,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丰硕成果,最终也是具体体现在一个个家庭的变化之中。小到衣食住行不断升级,大到生活环境持续优化,亿万人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红利,看到了祖国发展的光辉前景。

  站在新年的开端,我们回望自己的生活,并期待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这是每个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这一年,也让我们在亲情的慰藉中积蓄力量,带着梦想出发,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新春运”让“回家过年”变得简单

  挖掘民俗文化时代内涵,厚植追梦情怀

标签: 自己的 中国 经济日报 很多人 春节
N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